走访实录:吴志阳的 CECT 爆红密码,市场、产品、渠道藏关键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13045|回复: 0

1962

主题

1962

帖子

96

积分

认证VIP

积分
96
发表于 4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 在 2000 年代初的中国手机市场,诺基亚、摩托罗拉等洋品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,国产手机品牌普遍挣扎在低端市场。然而,中电通信(CECT)却在时任董事长吴志阳的带领下异军突起,从一个市场追随者成长为年销量数百万台的主流品牌。这个国产手机品牌当年为何能成功突围?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经营智慧?
      
       市场洞察:抓住国产手机崛起窗口期?
       1999 年至 2003 年,是中国国产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,市场份额从最初的 5% 迅速提升至 56%。吴志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机遇。2002 年,侨兴集团斥资 3.16 亿收购 CECT 65% 股权后,吴志阳接手管理这家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手机企业,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。?
       当时的市场现状是,洋品牌手机功能先进但价格高昂,而多数国产手机虽价格低廉却质量堪忧。吴志阳精准定位市场空白,提出 "低端价位的高端产品" 战略,让普通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高端功能。这一策略正好契合了当时国内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手机的迫切需求,为 CECT 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       在洋品牌普遍忽视本土化需求的年代,吴志阳坚持让 CECT 产品贴近中国用户习惯。早期推出的机型普遍搭载手写输入、大字体显示等功能,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改动,却精准击中了中老年用户和商务人士的使用痛点,成为 CECT 区别于洋品牌的重要特征。
       ?
       产品创新:高端功能平民化的实践者
       CECT 的成功,首先得益于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产品。2003 年 5 月,CECT 推出国产第一部带摄像头及彩信功能的高档商务手机,这款产品开创了国产高端智能手机的新纪元,让消费者看到了国产品牌的技术实力。
       吴志阳主导的产品策略始终围绕 "用户需求" 展开。在功能机时代,续航能力是用户最关心的痛点之一。CECT 通过与威盛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,为产品定制优化芯片组,使部分机型待机时间达到 1000 小时,远超同期行业平均水平。这一技术优势成为 CECT 重要的市场卖点,在消费者中积累了良好口碑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在产品规划上,CECT 形成了清晰的梯度布局:高端机型树立技术形象,中端机型主打性价比,低端机型保障市场覆盖率。2005 年转型后推出的机型普遍搭载 MP3/MP4 播放、高像素摄像头等主流配置,价格却比同类洋品牌低 30% 左右,这种高性价比策略让 CECT 在中端市场站稳了脚跟。
       吴志阳特别强调产品质量的稳定性。他在内部推行的制度,不合格产品全部销毁,确保上市机型的品质可靠性。这种对质量的坚持,让 CECT 在国产手机普遍口碑不佳的环境中脱颖而出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渠道革新:构建立体销售网络
       在渠道建设上,吴志阳展现了超前的战略眼光。他敏锐察觉到运营商定制将成为重要销售渠道,专门成立运营商合作部对接采购需求。通过与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深度合作,CECT 获得了稳定的订单来源,一次订单就能达到几十万台规模,大幅降低了渠道成本。
       同时,CECT 积极探索新兴渠道模式。在电视购物刚兴起的年代,吴志阳大胆尝试这种新型销售方式,通过直观的产品演示和优惠的价格套餐,加上众多明星代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,形成了 "线下门店 + 运营商 + 电视购物" 的立体销售网络。这种多渠道协同模式,让 CECT 的产品能够触达不同消费群体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吴志阳坚持发展自有品牌,拒绝短期利益诱惑。2005 年,当大量国产手机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快钱时,他毅然决定甩掉 "贴牌机" 帽子,全面转向自有品牌发展。这一决策虽然短期内影响了销量,但却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利润水平,为 CECT 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据行业数据显示,转型后 CECT 的利润增长了 2 倍以上。
       管理智慧:克制增长的生存哲学
       在国产手机普遍追求规模扩张的年代,吴志阳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管理理念:"宁可让市场饿死,也不压库存"。他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,CECT 畅销机型 C1000 曾缺货好几万台,但仍坚持控制产能。这种对规模的克制,让 CECT 在 2000 年代后期的手机行业库存危机中独善其身。
       吴志阳对研发投入的坚持同样值得关注。他在北京、上海、惠州三地建立研发中心,拥有数百人的研发队伍,同时将部分产品设计外包,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研发体系。这种 "自主研发 + 外部合作" 的模式,既保证了核心技术积累,又提高了产品迭代速度,使 CECT 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在成本控制方面,吴志阳展现了精打细算的经营风格。70% 的产品外包给代工厂生产,同时合理压缩广告投放,将资源集中到产品本身。这种精益管理模式,使 CECT 在价格战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了健康的利润水平,避免了多数国产手机企业 "赔本赚吆喝" 的困境。
       危机应对:负责任的品牌态度
       2003 年发生的 "Hello Chow" 事件,展现了 CECT 成熟的危机处理能力。当消费者发现 CECT 928 手机开机界面出现争议性问候语后,吴志阳立即派市场总监飞赴南京处理,第一时间与用户沟通,并发表公开声明解释原意是 "你好,可爱的宠物狗"。同时推出免费软件升级服务,妥善化解了这场品牌危机。?
       这次事件的应对体现了吴志阳团队 "用户至上" 的理念。快速响应、真诚沟通、切实解决方案的组合策略,不仅消除了负面影响,反而通过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了品牌美誉度,成为国产手机行业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历史启示:国产手机的突围样本?
       CECT 在吴志阳带领下创造的辉煌,为国产手机品牌突围提供了宝贵经验。从 2002 年到 2007 年,CECT 实现了从年销量 120 万台到计划销量 350 万台的跨越式增长,在洋品牌主导的市场中开辟出独特的生存路径。?
       吴志阳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精准把握市场规律、坚持差异化路线的必然结果。他证明了国产手机品牌只要深入理解用户需求、坚持技术创新、构建高效渠道,完全能够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。这些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,依然对消费电子品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      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